不同年代流行的東西必定會改變,尤其現今科技發達,發展迅速,生活模式隨之變化,有的被優化,有的被淘汰,大家以前最常見的又是甚麼呢? 香港設計師以香港50-90年代的小食及用品為主題,製造出各種用品,有雞蛋仔造型散紙包,鐵皮信箱鑰匙包及紙皮石卡片套等等,看一眼便能回憶整個畫面。
雞蛋仔及格仔餅~皮革收納袋/散紙包
外脆內軟的雞蛋仔及格仔餅是香港經典街頭小食。香港設計師用皮革人手製作,把雞蛋仔及格仔餅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來,讓你能隨時隨地把它帶在身邊。


雞蛋仔~磁石套裝

懷舊信箱~皮革鑰匙包
50年代鋅鐵業在香港興起,出現不少製作白鐵器具的工匠。除了放私房錢及麻雀的白鐵盒,於舊式唐樓仍俯拾皆是的白鐵信箱亦令港人印象深刻。信箱上手寫著樓層室號或公司名稱,隨著歲月流逝而變得鏽跡班班。獨特的地方,獨特的人,令平凡的白鐵信箱,曾經成為香港的獨特風景。
懷舊地磚~皮革卡片套
Mosaic Tile在不少華人地區被翻譯作馬賽克磚(於香港俗稱為紙皮石),除了於各個港鐵月台牆身能看到它的蹤影,紙皮石亦被廣泛使用於50年代的冰室及餐廳設計。
當年平民餐廳為節省成本,買入廉價的紙皮石裝修,拼砌出一幅幅獨一無二的地板圖案,滿佈牆身甚至石柱,以香港人靈活變通的性格,建構出最地道平民的美學。時至今日,人工比物料更貴,這種獨特的美學風格亦隨時間流逝。
懷舊小童車票~皮革証件套
在電子支付尚未流行的年代,要乘坐香港地鐵(現稱港鐵),需要購買附有磁帶的紙質車票。當年的小童票及長者票設計簡潔,運用簡單的線條創作可以代表男女的小童及長者頭像。
冰室~多功能便條紙座
把冰室每一個細節都完美呈現一個在此,無論是天花的風扇、電話、掛牆時鐘、紙皮石地磚、日曆及錄色鐵窗等等,全是當年最常用的陳設。
多功能用途:時鐘、筆插、磁石(迷你電話)、散紙位、便條紙座
火水爐~磁石萬字夾座
火水爐無論外型、顏色、調火制等等也是神還原當年的實物。

小巴牌
小巴膠牌見證着時代變遷,記錄着香港獨有的小巴文化。以白底膠牌以及紅、藍書法字為特色,上面寫上目的地及價錢,多年來為無數乘客引路。1984年,政府批准小巴加裝空調,以至小巴數目增加,手寫小巴牌行業因而進入全盛時期。時至今日,小巴牌需求已大量減少,步入夕陽。
然而現在最常見是以此白底紅藍字牌寫上搞笑字眼,製成匙扣或掛飾等。


紅白藍袋
50年代的香港有大量簡陋的木屋,下雨打風時,居民便要用上紅白藍帆布作遮擋。後來香港經濟起飛,要建造許多高樓大廈,於是便有環保法例,要求拆樓必須以紅白藍帆布遮蓋以免塵土飛揚,以致紅白藍的需求大增。到7、80年代,港人常帶禮物與日用品回內地探親,輕巧、防水及結實的紅白藍則被製成膠袋,滿足港人的需要。
以紅白藍帆布設計不同款式大小的手提袋或收納袋,破受年青人歡迎。
明信片套裝
集合以1960年至2010年香港民間生活為背景的明信片,每張明信片背後有小故事介紹。

全都是生活上常見或每天用的物品,如車票、茶樓點心卡,祝君早安毛巾、九因歌單行薄及雙囍火柴盒等等。
包山~大頭針座
搶包山是香港長洲一年一度於長洲太平清醮結束後舉行的比賽。現時搶包山比賽活動在每年醮會第三天化大士之後(亦即是香港佛誕公眾假期之後),翌日的凌晨12時正舉行。
細細粒平安包造型大頭針,非常可愛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eldage.com
No Comments